什么样的课是“水课”?什么样的课才算“金课”?在长春科技学院,答案正变得清晰。为彻底挤去课程“水分”,筑牢教学质量底线,并为打造“金课”奠定坚实基础,9月20日起,学校启动覆盖40门课程的专项合格评估。本次评估旨在遵循不同学科特点,以清晰的合格标尺对课程质量进行精准“把脉”,旨在坚决淘汰“水课”,确立全校课程质量的合格基线,从而开启向“金课”迈进的新征程。
评估体系设计精准,针对“新教师”与“老教师”分别设立赛道,实现“双轨并行”。所有新入职5年内的教师,在其教学关键成长期必须接受全面“体检”;而各学院教学排名相对靠后的老教师课程则被纳入重点评估范围,旨在实现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与全员达到合格标准。
为确保评估的专业性与科学性,本次评估特别设立文科组与理科组两大专家评审组。在10月10日至11月10日的集中评估期内,由学校领导、教务处领导、教学质量评价办公室领导及专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领导及校级督导组成的评审组将分科开展工作,每组专家不少于5人;评估期间各学院教学副院长、专业主任及二级教学督导列席;评估遵循不同学科的教学规律,文科更重基础规范与互动效果,理科更强调逻辑严谨与内容准确,实现“内行评内行”的精准诊断,确保合格认定的权威性。



一门达到合格底线的课究竟长什么样?《长春科技学院课程合格评估暂行规定》给出了明确答案。评估从 “主讲教师、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后练习、考核严谨性、学生评教”七大维度进行百分制量化考核,核心是守住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质量的底线要求。
评估工作组织严密,流程清晰。在现场评估环节,参评教师需进行30分钟的授课展示,并接受10分钟的专家提问。标准细致入微且直指教学常规中的共性短板:教学方案必须明确设计吸引学生的环节;课件严禁大段文字堆砌和超长无效视频;教师授课需内容熟练、脱稿讲授并实现有效课堂互动;课后练习与考核必须及时反馈、真实有效。尤为关键的是,标准设立了“学生评教”一票否决权,学生满意度不及格的课程将直接面临“不通过”的结论,确保课程质量得到受教育者的最基本认可。

评估的“最严”体现在结果的刚性应用上。评估结论不仅止于一份报告,更与教学岗位直接挂钩。评估结果为“通过”的课程,意味着达到了教学的合格基准;“延后继续评估”的教师将获得学校指派的专人帮扶,以助其达标;对于“不通过”课程的教师,将启动替换程序。这一机制,确保了评估不走过场,形成了一个从“诊断”到“改进”的完整闭环,在全校范围内树立了“合格底线不容失守”的明确导向。
此次覆盖全校的合格课程评估,是学校强化教学内涵建设、夯实人才培养根基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举措。它通过确立并坚守教学的合格底线,有效传递质量压力,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责任感,为下一步系统地培育和遴选“金课”清扫了场地、预备了土壤、明确了起跑线。此举将在整个校园涵养出一种敬畏教学、恪守规范、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新生态”,最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可靠的课程质量保障。
初审:马郡孺
复审:孟令哲
终审:孟祥杰